您现在的位置是:主页 > 经典句子 >

不战而胜,有备而战不战而胜的经典语录?

2024-05-22 07:10经典句子人已围观

简介有备而战不战而胜的经典语录? 1.知彼知己,百战不胜,攻其不备,出其不意,此兵家之胜,不可先传,也有备而战,不战而胜,这才是我们打仗的决心与动力。2.求上者得中,求中者得

有备而战不战而胜的经典语录?

1.知彼知己,百战不胜,攻其不备,出其不意,此兵家之胜,不可先传,也有备而战,不战而胜,这才是我们打仗的决心与动力。 2.求上者得中,求中者得下,求下者必败,做到知己知彼,才能百战百胜,从而才战争当中才能够取得胜利,有备而战,做有准备的战争,从而才能不战而胜。

孙子兵法不战而胜的方法?

实现不战而胜,孙子给出了三个要点: 其一:积蓄实力,“修道保法”(《形篇》)在硬实力和软实力上做到“先胜”。 其二:如果自已实力不足又不得不参与竞争,一是想办法挫掉对方图谋,二是结盟以及破坏对方的联盟,《谋攻篇》原文为“上兵伐谋,其次伐交,其次伐兵”,三是改变竞争地点,集中兵力形成局部优势。 其三:想办法让对方实力得以消耗,因为双方实力本来就不对等,如果能有办法让对方实力得以消耗掉,那么我方的实力就相对而言上升了,在《九变篇》中原文“屈诸候者以害,役诸者以业,趋诸候者以利”,就是给对方找点事情干,一旦有事情干自然就会消耗掉实力和精力,最常见的莫过于献上重金,让对方大修宫殿,将大量钱财不再用于军事,用于一些挥霍性的消耗,同时让三军将士不再有斗志,或者换掉相对有斗志的兵士将领这都很常见。

答:想要达到目的的方法有很多种,而不费一兵一卒便可以达到完胜则是最聪明的方法,因此《孙子兵法》中强调不战而屈人之兵。 一、不战而屈人之兵 《孙子兵法》中“不战而屈人之兵,善之善者也”,指的是在战争中,让敌方的军队丧失了战斗的能力,无力反抗,从而达到我方胜利的目的,这是高明中最高明的办法。 从这一句军事理论所包含的含义来看,体现了对待事物的解决方式有多种多样,而从中选择一种己方损失最小却获得最大的胜利才是最明智的抉择,否则折敌一千自损八百是两败俱伤,并非明智之举。 二、方式方法 不战而屈人之兵讲究方式方法。心理战术:讲究攻心计。指双方作战时,从心理方面进行势力的碾压,强势,从而造成敌方的恐惧心理,造成军心不齐而溃败。挑拨法:指从敌军内部进行暗杀、谗言等手段,让敌军内部的优秀人员地位受到威胁,从而使敌军的人才优势得到打压。 渔翁之利:指双方作战牵扯入第三方,夸大其余两方对彼此的威胁之大,从而导致其余两方挑起战争,而我方则隔岸观火,待两败俱伤之时坐收渔翁之利。 三、启示 为人处事都讲究谋略,而想要达到自己所期望的目的,可以有很多种方式方法,最明智的便是不费一兵一卒,获取最后的胜利。国与国之间的交战如此,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处理亦如此。当然,为人处事不可能事事都如此谋略,但起码要做到自身的利益得到有效的保障,智取而不是硬碰硬。 综上所述,这就是《孙子兵法》中为什么强调“不战而屈人之兵”,这不仅是一种谋略,更是一种智取,自身的能力足够强大且将方方面面都考虑到,这样才能达到完胜的目的。

答案如下: 孙子兵法里没有具体说不战而屈人之兵方法。只说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。是故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也。 随后再说上兵伐谋,其次伐交。其次伐兵。最后伐城。 可见外交在战争中的作用。

《孙子兵法》第一句话就讲得很明白“兵者,国之大事,死生之地,存亡之道,不可不察也”,后面的《火攻篇》又讲得很清楚“主不可以怒而兴师,将不可以愠而致战”,并且在《作战篇》及《火攻篇》《用间篇》反复提到打战是一个对国民经济很有影响的事情,是费钱费粮的事,只要开打不论赢或不赢,自已的绝对实力都要下降,所以孙子主张慎战,就是不要轻易开战不能打战。 第一,对战略对错的判断,是否清楚双方实力,和战场情况,什么情况可以打,什么情况不可以打,只有判断正确了,才能做出正确决策,最终取得胜利。 第二,是否懂得兵力运用的方法,善于灵活指挥,懂得根据兵力的多寡而运用不同的战术,注重主次配合。

不战而胜屈人之兵出自 烛之武退秦师?

不是出自《烛之武退秦师》,这句话最早出自于《孙子兵法·谋攻》:百战百胜,非善之善者也;不战而屈人之兵,善之善者也。 句子的原意为,让敌人的军队丧失战斗能力,从而使己方达到完胜的目的,是孙武战争“全胜”观的重要内容。现多指不通过双方军队的兵刃的交锋,便能使敌军屈服。

不战而胜屈人之兵乃上上策?

答案是:完全正确。不用战争就可以让敌方屈服,没有流血,没有伤亡,没有祸害到百姓,这当然是上上策。所以才有:不战而屈人之兵,善之善者也。

历史上不战而胜的例子?

诺曼底登陆(1944年):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,盟军在1944年6月6日发起诺曼底登陆, 成功占领法国诺曼底地区,并迅速推进至德国本土,从而在不进行战斗的情况下实现了对德国的战略包围。 联合国对越南战争的干预(1950-1975年):联合国在越南战争中对北越进行经济、军事和人道主义援助, 并设立停战监督委员会,通过外交手段促使双方达成停火协议,从而在不进行战斗的情况下实现了越南南北方的和平统一。 美国对古巴的军事行动(1961年):美国在1961年发动猪湾入侵,试图推翻古巴的革命政府。 然而,由于行动失败,美国并未与古巴军队发生大规模战斗,而只是在古巴境内进行了有限的军事行动。 伊朗国王巴列维与霍梅尼的和平谈判(1979-1981年):伊朗国王巴列维在1979年被迫下台,而霍梅尼成为伊斯兰革命的领导者。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,双方进行了一系列和平谈判,最终在1981年达成协议,成立了伊朗伊斯兰共和国,实现了和平过渡。 这些例子表明,通过外交手段、谈判和国际合作,有时可以实现不战而胜的目标。

有很多,其中一个著名的例子是中国古代的孙膑和庞涓之间的战争。 在这场战争中,孙膑采取了一种非常巧妙的策略,通过在庞涓的军队中散布谣言,制造内部矛盾,最终导致庞涓的军队内部分裂,自相残杀。 这样,孙膑不需要进行实质性的战斗,就成功地实现了战胜庞涓的目标。 这种不战而胜的策略之所以能够成功,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。 首先,孙膑善于利用敌人的弱点,通过煽动内部矛盾,使敌人陷入混乱和分裂。 其次,孙膑善于运用心理战术,通过散布谣言等手段,瓦解了庞涓军队的士气和团结力。 最后,孙膑善于抓住时机,选择了一个对自己有利的时机进行行动,使庞涓的军队无法做出有效的反应。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,战争并不一定需要通过实质性的战斗来取得胜利,有时候巧妙的策略和战术也能够实现战胜敌人的目标。 在现实生活中,我们也可以借鉴这种思维方式,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,通过巧妙的策略和方法,找到突破口,实现自己的目标。

形容不战而胜的成语可以用兵不什么来描述?

问题中所求成语是:兵不血刃。 解答此题,需要注意以下几点: 1、问题中对所求成语,提了两个基本要求: (1)该成语所表达的意思是:形容“不战而胜”。 (2)该成语的形式是:“兵不……”。 2、提供的答案“兵不血刃”符合这两个要求。 (1)“兵不血刃”意思是:兵器上没有沾血,指未经激烈的流血战斗就取得了胜利。 (2)“兵不血刃”也符合“兵不……”形式上的要求。

Tags:

很赞哦!

随机图文

标签云